首页

学院新闻

科技矿场育人案例之育人成效篇:培育行业领军人才集群
发布时间:2025-09-10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历经多年耕耘,采用“科技矿场”的“四位一体”育人模式,培养出众多卓绝的校友。他们在建筑工程、土木工程、力学研究等核心领域担当重任,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无论是国家科研机构、大型国企,还是高校教学一线,都能看到矿大人才的身影,形成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人才矩阵。他们坚守在行业各关键岗位,以专业智慧和实干精神,为国家土建事业的进步贡献着源源不断的力量。

示范案例1:《王泽强-全国劳模:匠心筑就中国建造新高度》

王泽强,男,1979年2月生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导师为武建勋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青年北京学者工作室主任。2005年6月,王泽强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结构工程专业,取得工学硕士学位,入职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

王泽强2008年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2012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16年获首都市民学习之星称号;2017年入选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2018年获北京高创计划百千万领军人才;201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20年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荣誉称号;2021年获得北京市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2年被推荐为“中共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并入选青年北京学者;2024年获“国企楷模·北京榜样”年度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在王泽强的履历中,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38项专利、26项省部级科技奖熠熠生辉。王泽强在国内没有先例的情况下,进行艰苦的科研攻关,引领大跨度空间结构施工技术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他推动科研成果产业转化,撑起羽毛球馆索网“大伞”,编制“天幕”擎起“冰丝带”;他带领团队走出国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工程,为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场贡献“中国方案”;他聚焦智能建造、数字孪生,用人工智能手段大幅提升索网施工效率。让坚硬的钢索变得丝滑,让庞大的屋面完美升空,王泽强用毫厘之间“力”与“美”的平衡,托举多项世界首例,擎起大国工匠的强国之梦。

2005年,初入职场的王泽强便面临一场“中国式突围”: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需建造跨度93米的弦支穹顶结构,远超当时日本50米的纪录。面对技术空白,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白天调试传感器,深夜修改计算模型,最终在春节前夕攻克索力偏差难题。这场“战役”不仅打破国外垄断,更让中国预应力钢结构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2020年,卡塔尔卢赛尔体育场建设启动。这座比“鸟巢”多1000座位的工程,是中国技术走向世界的试金石。面对欧美专家的质疑,王泽强团队以“绣花功夫”应对挑战:按1毫米误差安装工装、用BIM技术模拟施工,甚至手把手教外方监理操作中国软件。当“超大跨鱼腹式索网”凌空而起,“中国方案”终获国际认可。以卢赛尔体育场为基础,王泽强之后又带领团队完成了援柬埔寨体育场、乌兹别克斯坦自行车馆等国际重大工程,在“一带一路”工程中擦亮“北京建工”的金字招牌。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王泽强完成国家、北京等省部级课题1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等省部级科技奖26项;编著出版7部著作,发表论文80余篇;获国家专利授权38项,编写标准11部。使我国大跨度空间结构理论、设计和施工的整体技术水平快速提高,实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双奥”场馆、重大国际工程中的成功应用,在国际舞台精彩亮相。从“夏奥”到“冬奥”,从“一带一路”到“智能建造”,王泽强始终坚守初心,引领着我国预应力钢结构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持续书写穹顶之下自主创新的中国答案。他证明:土木人不仅是“工地上的实干家”,更是“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我们,更应该以他为榜样,在这个智能与绿色并行的时代,于结构中寻找灵感,以创新铸就未来!

示范案例2:《马永军-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先进个人》

马永军,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2009级本科生,在矿大学习10年,于2019年博士毕业,入职中国雄安集团基础建设有限公司。在学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本科期间担任班级班长。

马永君组织参建单位审图纸、查现场、细调研,负责的项目先后获得河北省安济杯、省部级工法等成果60余项。积极探索道路管廊的信息化、智慧化创新,成功建设了道路管廊智慧运维平台,通过视频全覆盖及多维物联感知技术,实现了对道路管廊的远程控制及调度指挥,构建起“视频全覆盖、物联全感知、远程全调度”的智慧运维场景,探索出一条更加高效、智能、安全的运维模式。

马永君先后荣获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先进个人、新时代“冀青之星”典型人物、全省岗位学雷锋标兵。2023年,他们的家庭入选雄安新区“最美家庭”。2024年,马永君入选河北好人榜、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感动雄安2024”年度人物。

示范案例3:《吴小虎-获得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吴小虎, 2010-2014年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专业,之后赴北京大学工学院硕博连读,博士期间,吴小虎受到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培养。本科期间,荣获国家奖学金、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现任现为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近场辐射换热、非互易热辐射、和微纳光学等领域的研究,在Optica,IJHMT,JQSRT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封面论文2篇,一篇论文获得Best Paper Award,一篇论文选为Editor's Pick(编辑精选)文章。其博士论文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并被Springer出版社全英文出版。其双曲材料的研究成果入围美国光学学会(OSA)评选的全球30项2020年度光学重大进展“Optics in 2020”。担任期刊ES Energy & Environment青年编委。主持国家基金、山东省基金,和上海先进热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课题各1项。

获国际传热传质中心2019年度Hartnett-Irvine Award奖,知社学术圈2020中国新锐科技人物突出成就奖, 入选2021福布斯中国30 Under 30榜中国新锐科技人物创新贡献奖(2022)、2024年4月,被授予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