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师风采
郑利军,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1项,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论文奖1项。担任建筑学系副主任,分管建筑学系研究生教学工作。主讲本科生课程3门,研究生课程1门。主持校级课程建设项目3项。长期以来致力于历史性城市保护、建筑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科研与实践。近年来,主持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主持横向科研项目7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0余篇,出版注册建筑师考试教材2部,著作1部,译著1部。

郑利军副教授
2.学生指导
郑老师担任本科生全程导师5年,共指导本科生22名。郑老师担任3名一年级新生的本科导师,并指导4个大创课题组,包括2个重点项目和2个一般项目,预计未来将发表2篇论文。郑老师指导的2015级大创小组成员6人中3人保研成功,2人考研成功,1人申请出国已收到offer,升学率为100%。2人获优秀毕业设计(1人为一等奖,一人为二等奖),李雨鸣同学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
在郑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非常勤奋。建筑学专业的学习非常繁重。尤其在大三阶段,每学期几乎同时上两门设计课,要完成好几个设计作业,时间紧,作业量大,而此时恰恰也是大创活动的关键时刻。但学生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仍然出色的完成了大创项目。

郑老师在指导同学们
3.经验分享
建筑学专业既不同于普通的理工科,又不同于文科,学生刚入学对如何学好专业比较迷茫,导师此时应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教育,积极引导好学生的专业入门。随着学生在专业上的深入学习,应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建筑学专业讲求创新,与科研的要求是一致的。创新中的感性思维方式固然很重要,但更深层次的创新还是要靠理性思维来实现。大创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取得某些科研成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一种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为将来继续深造和工作打好基础。
4.学生代表收获分享
张宇同学说,本科生导师制对他的影响很大,在郑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他在本科期间收益良多,他衷心感谢郑老师的谆谆教诲。
大一时,郑老师让懵懂的他们对建筑设计有了初步的理解,教会他们很多制图与设计的基本规范,引领他们走进建筑学学习的大门。作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郑老师要求他们对待每一件小事都要认真细致,这样在以后的建筑设计中才能不犯错误。在中国建筑史课程和大创课题研究中,郑老师对他们一步步进行指导,让他们了解建筑学科学研究的方法。郑老师每周或者每两周都会开组会,让同学们畅谈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上的理解与困惑,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学生代表张宇
张宇同学考取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
5.导师寄语
建筑学专业的思维方式是黑箱思维,需要大家具有热爱专业的情怀;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繁杂、建筑创作永无止境,需要大家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建筑学专业的学习注重创新,需要大家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